在記憶長河中,有些身影如戈壁胡楊般清晰難忘。李振勇,這位當年物探隊的炊事班長,便是如此。
第一次見李振勇,是在甘肅民勤三維地震勘探項目營地里。他頭上戴著高高的廚師白帽,在物探隊紅工衣的人群中非常顯眼。說話不急不緩,給人安心的暖意。
他來物探隊工作之前,是開封一家罐頭廠的營養師。后來,廠子改制,人生轉了彎,他成了物探隊的掌勺人。
從城市窗明幾凈的廠房,到黃沙撲面的簡易伙房,李振勇圍著灶臺轉了幾圈,看著洗得干干凈凈的大鐵鍋,笑著說:“家伙什兒不一樣,道理都一樣,把飯做熟,讓人吃飽、吃好?!?
那年春天,物探隊營地駐扎在沙漠與戈壁的交界地帶。隔三差五刮起的大風,讓每天出工的隊員們臉上都帶著疲憊和沙塵。李振勇看著心疼,他帶領炊事班人員一起在沙地里挖沙蔥,準備為大家改善伙食。
那天傍晚,伙房里格外熱鬧。李振勇帶著炊事班全班人馬,洗沙蔥、剁餡、和面,案板上“篤篤篤”的聲響格外利落。當第一鍋熱氣騰騰、透著獨特清香的沙蔥餃子端上飯桌時,隊員們顧不上燙嘴,一口一個,吃得額頭冒汗,臉上是久違的、純粹的滿足笑容。
那一刻,這沙海中屹立的帳篷營地,有了家的暖意。
隊里流傳一句老話:“伙食搞好了,能頂半個指導員?!?
物探隊的工作是“打游擊”,隊員們帶著儀器奔著項目測線走,吃住都在流動的營地里?!按植思氉?,細菜精做”是他的做事原則。普通的土豆、白菜,到了他手里就變了樣。土豆絲切得細如發絲,根根分明,配上他精心調配的醋和辣子,一盤酸辣土豆絲能讓人胃口大開;最尋常的白菜,他也能炒得水靈脆嫩,帶著鍋氣,成了搶手菜;他會把芹菜的絲抽掉,原本粗硬的芹菜莖處理得嫩滑爽口,散發出別樣的清香,讓隊員們吃得贊不絕口。他總說:“東西少,更要用心,讓大家吃出好滋味來?!?
這“用心”不只是體現在主食上。李振勇還會變戲法似的,拿出他自制的泡菜、醬菜。那是他利用休息時間,守著幾個壇壇罐罐,用從老家帶來的老法子腌制的。蘿卜條嘎嘣脆,醬瓜咸香適口,成了隊員們佐餐的寶貝。大伙兒都說:“老李這手藝,比城里大飯店的醬菜還地道!”這點點滴滴的滋味,像沙礫中的綠意,點綴著枯燥艱苦的野外生活。
有好幾次,隊里考慮到他年紀漸長,野外生活艱苦,想調他回后勤相對舒適的二線崗位,都被他婉拒了?!拔沂屈h員,弟兄們在這野外流汗出力,我能給他們做好飯,讓大家吃好點,這活兒才有價值。離開,心里不踏實?!?
李振勇很普通,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他就是戈壁灘上無數默默奉獻的黨員中的一個縮影。他用那雙握過營養配方的手,在風沙里操持著大鍋大勺;他用罐頭廠里學來的精細,把有限的食材變成無限的能量;他用黨員最樸素的信念為大家服務,成了物探隊這架轟鳴機器上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前幾天,從同事口中了解到,李振勇已在兩年前退休回到了開封,融入了熙熙攘攘、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
戈壁的風沙已漸漸遠去,但那個在黃沙漫卷中圍著灶臺忙碌的身影,那個用一碗熱湯、一碟小菜守護著大伙兒胃與心的老黨員形象,卻像戈壁夜空里最亮的星,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