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干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于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皩幙仙倩疃辏疵惨孟麓笥吞铩?,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鉆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夸、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準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狠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譽為“五朵金花”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上述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未完待續)(轉自中國石油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