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熱播大劇《人世間》不由讓我又重新翻開這三卷早已擱置案頭許久的小說,有了感性的鏡頭帶入,再去品,再去讀,卻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人世間》通過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剛一家三個孩子的奮斗和選擇,展現了中國社會近50年的發展與變遷。與其他文學作品注重挖掘人的劣根性不同,梁曉聲展示給我們的都是人的“好”,善良、正直、擔當、誠信。
主人公周秉昆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愛的一生。在哥哥姐姐離家追尋自己理想的時候,他默默守在父母身邊,即使姐姐把女兒扔給他也毫無怨言地撫養這個孩子。他愛得艱辛,愛得平凡,愛得又那么理所當然。當然,他也有缺點,比如不愛學習,托關系調到醬油廠等,但這些缺點不足以影響他的偉大。這個一生都身處底層的小人物,闡釋了對理想愛情的堅守、對友情道義的擔當,以及對倫理親情的守望。
秉昆的父親周志剛則被賦予了更加濃厚的好人色彩。他雖然不像大兒子和女兒那般有文化,卻發自內心地尊重知識,同時也是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雖然在得知秉昆與懷著別人骨肉的鄭娟相愛時怒不可遏,但當他了解到鄭娟的付出后,則對秉昆說:“大恩不報,那是不義……再苦再難的日子,你都要為那邊三口把日子給我撐住,而且讓他們覺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僅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周志剛看重人與人的真誠相依,有著強烈的責任擔當。正如梁曉聲所認為的好人,應該有著“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諸如秉昆父子這樣的人物,也不無得助于這種價值觀念的牽引,當好人思想滲透進人物的靈魂,文學的教育功能也便被貫徹得淋漓盡致。
曾幾何時,我們的面前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社會,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人世間》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作者以細膩的手法刻畫出人物群體鮮明的性格特征,更是通過這些特征,挖掘出不同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真摯道義與責任擔當。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從秉昆父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輩的影子,在那個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他們的真誠忠義,以及工人骨子里的剛正不阿,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善良,也許正是梁曉聲所要傳遞給讀者的情懷。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正在扮演著周秉昆、周志剛,很普通,但很努力地去生活。社會越發展,時代越進步,我們就越需要這樣的好人來引導和鼓勵大家,向上向美向好,即使面對生活的艱辛,也要互相幫助、自立自強。
讀《人世間》,品人間事,覺苦與憾,便是人間。
從一個個難忘的鏡頭中回到現實,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上下共克時艱,無論是奔赴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還是堅守崗位的人民警察、社區工作者,都為這場“戰疫”作出了有力的支持和貢獻。疫情面前,各種義無反顧都在彰顯著民族大義和愛國情結,也許這便是對道義、對擔當最好的詮釋。
再回到我們身邊,作為一名石油工人,也許你會說,我們就是普通的人,從事著普通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有一顆盡職盡責的心,認認真真完成各自的任務,不折不扣地朝著工作目標去奮發,那么這份擔當就得到了完美體現。因為,我們的責任就是為企業發展施展自己的才華,為企業的進步繁榮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蔽覀兡軌蜃龅降模闶怯赂业厝ソ邮茱L雨的洗禮,去面對人生的坎坷,讓生命在道義與擔當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