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既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能源消耗大戶,在為國家貢獻油氣資源的同時,堅持在節約能源和降低碳排放上當好主力軍、打好主動仗,以實際行動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十八大以來,油田公司緊緊圍繞高質量綠色發展目標,深入開展節能減排、清潔替代等工作,推動產業發展向綠色環保升級轉型。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全面推廣應用鉆井泥漿不落地、井下作業綠色環保工藝技術,有效保護了環境;助力“藍天保衛戰”,對加熱爐進行燃油替代改造,徹底結束了冀中地區長達40多年的加熱燒油歷史;推進綠色礦山創建,油田公司7個礦山進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年減少碳排放20萬噸,有力促進了清潔綠色發展。
今年,油田公司大力倡導綠色生產、清潔生產,通過節能減排、清潔替代、綠能外送等路徑,深挖潛力、技術助力、開源綠能,力爭在綠色低碳轉型中當先鋒、作表率。
9月15日,采油一廠任丘作業區任南項目組任十五站站長朱建清到任78-4井測試抽油機上下行電流,核實平衡率,制定合理節電措施,減少費用發生。這個廠立足全年節電指標,通過提升機采井系統效率、優化地面系統工藝等舉措,截至目前已累計節電1700多萬千瓦時。
與此同時,采油三廠肅寧作業區在確保裝車原油黏度正常的前提下,采取原油溫度與加熱時間相結合方式,將電加熱棒的加熱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改為僅在拉油前兩小時進行加熱,實現單井日節約電量500千瓦時。
對傳統油田來說,生產現場不僅是產量的“定盤星”,更是節電增效的“主戰場”。干部員工像關心產量一樣關心耗能,像抓生產一樣抓節電,通過優化生產運行參數、精細運行管理等,拉動能耗持續走低。
新油田也積極推進低碳建產,跳出傳統油田建設模式,以更高的標準,努力蹚出一條節能、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路。在吉蘭泰油田,10多公里長的管線從井口直通聯合站。“這種摒棄油田傳統的二級、三級布站,直接采用一級布站的模式,是巴彥油田從源頭節能降耗的具體體現。”地面建設項目部技術人員黃健強說。建設伊始,巴彥油田就鎖定能耗的關鍵點,從采油、集輸、注水等生產工藝的設計入手,突破傳統用能方式,將傳統三管伴熱改為單管集輸,將傳統的游梁式抽油機改為長沖程慢沖次的低耗能塔式抽油機等,力爭實現用能最小化。以興華區塊為例,預期噸液總能耗和噸油總能耗均優于股份公司先進指標。
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降耗空間。不停機間抽裝置、熱泵機組等新技術、新設備在生產單位得到應用,運行效果良好。采油四廠泉241站引入國內先進的微型燃氣輪機機組,完全代替了站內天然氣加熱爐,“預計年可發電1300多萬千瓦時,年節氣近140萬立方米,實現能源的深度梯級利用。”該站站長南武衛說。
四排扇面式設備高聳矗立,如向日葵一樣追逐太陽運行方向運轉,這是采油五廠晉89拉油點安裝的新式設備。該廠工程技術人員陳麗麗介紹,這是雙槽追蹤式光電一體太陽能集熱器,白天逐日而轉,夜晚自動歸位。該設備不僅能通過跟蹤太陽運轉曲線,反射聚焦吸收太陽光能,獲得較高的集熱溫度和熱能,且具有儲熱功能,年可節電8.7萬千瓦時,為綠色油田建設再添“新利器”。
晉89拉油點新設備的應用,是推進清潔替代、促進供熱方式積極轉型的一種有益嘗試。油田公司加大地面建設中地熱、余熱、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利用,替代自用燃油、燃氣及灰電。除在留北、雁翎、西柳等油田以地熱作為生產熱源供給外,還在21座站應用10臺水源熱泵和11臺空氣源熱泵,桐52井和曹31井拉油站點等應用太陽能,加快綠色低碳油田建設進度。
此外,油田公司重點開展了八里西潛山油藏碳驅油碳埋存(CCUS)先導試驗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滿足碳驅油階段年注入28萬噸,埋存階段年注入43萬噸,有效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先導試驗前期工作。
攻堅啃硬 拓展綠色低碳外部市場
9月6日,油田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冀中地熱組負責人與河間市有關領導對接交流,加快河間城區地熱供暖項目落地,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發展。這是油田公司積極拓展新能源業務市場的有力實踐。
十八大以來,油田公司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和成熟的地熱開發技術,全力推進地熱業務規模化發展進程,大力開拓京津冀地熱市場,先后建成任丘、霸州、蠡縣等清潔供暖項目,打造了油田公司清潔能源品牌。
對于油田公司來說,走出去,開拓更為廣闊的“綠色”市場,是今年更為緊迫、更加艱巨的任務。雖然當前是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機遇期和窗口期,但對標集團公司黨組關于新能源產業的目標安排,完成目標要求難度很大。
油田公司干部員工積極轉變思路,找市場、闖市場,利用資源、區位等優勢,與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北京城市副中心、任丘、河間、獻縣、內蒙古阿盟、巴彥、烏蘭察布、興和等各級政府協調溝通,明確主攻方向,主動出擊,全力攻堅,加快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落地。
備受關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熱供暖項目,是集團公司地熱供暖示范項目,總供熱面積為35.3萬平方米。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前期規劃等程序,正在辦理礦權審批以待開鉆。“這是用一年左右時間闖出來的市場,”北京地熱項目部副經理李名告訴記者,“初來乍到”北京時,政府部門對中深層地熱開發技術因不了解存在疑慮,但大家堅信,市場不僅是被發現的,也可以是被創造出來的。
項目部充分發揚“四皮精神”,不厭其煩無數次的電話聯系、登門拜訪,以及關聯單位介紹,想盡一切辦法打通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渠道。通過不斷宣傳華北油田全密閉“取熱不耗水、同層等量全回灌”地熱開發技術的優點,逐漸打消了北京市相關部門的疑慮,逐步取得了信任。
正是憑借項目部鍥而不舍的精神,目前,北京地熱項目部已經與北京市地勘院地熱所、北京咨詢、北京燃氣等6家企事業單位達成了合作協議,形成了利用各自資源、技術、市場等優勢進行深度合作的戰略關系,同時通過信息共享,對北京的供暖市場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為制定今后的北京地熱發展戰略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為開拓更多地熱市場,地熱項目部一方面與地方政府緊密結合,在設計規劃前期就提前介入,努力使地熱規劃與開發商建設規劃實現同步,另一方面,以資源作為切入點,結合城市建設,一區一策、一地一方編制地熱開發利用規劃方案,努力占據市場制高點。得益于對北京、雄安新區及冀中中南部區域供暖市場精準發力、搶先抓早,目前,已落實新增地熱供暖面積指標的97%。
風光發電對油田轉型是一個新業務,拓展風光業務充滿競爭和挑戰?!霸趦让晒诺貐^,上網指標獲取是發展風光業務的核心問題;在冀中地區,土地指標爭取是工作的難點、重點,而且面對的都是國家電網等老牌電力企業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冀中風光發電項目部經理王剛說。
面對這項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工作任務,新能源事業部專班成員以“五加二”“白加黑”為工作常態,“我們白天對接各種工作,晚上及時補充充電,加快角色轉變,全力推動項目早日落地。”同時也是清潔替代項目部儲能組組長的王剛說。目前,冀中各縣市鄉村振興光伏項目取得一定成果,已與吳橋、任丘、河間地方政府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時,公司主動對接政府、企業,積極探索新能源發展的新商業模式,推動油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乘長風破萬里浪,追風逐日踏歌行。油田公司上下將秉承“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理念,搶抓機遇、大干快上,以拼搏奮進的姿態、苦干實干的常態、激情昂揚的狀態,奮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新征程,為優化能源經濟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